亚盈新体育app官网下载苹果
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亚盈新体育app官网下载苹果 > 新闻动态 >

叶利钦为什么要搞垮苏联,当苏联总统不香吗?久加诺夫曾道出原因_西方_美国_历史
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5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  

前言

1991年12月25日夜,克里姆林宫红旗缓缓降下,飘扬了74年的镰刀锤子从此成为历史。

更让人费解的是,叶利钦明明已经架空了戈尔巴乔夫,完全有机会登上苏联总统宝座,却偏偏选择了亲手拆家。

直到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公开发声,这个历史谜题才有了答案。叶利钦的选择,背后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?

当钢铁巨人遇到拆家高手

"如果苏联1981年向我们发起进攻,美国将无力抵抗。"

这句话出自美国总统里根之口,足见当年苏联的恐怖实力。

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,拥有超过500万的庞大军队,各类战机万余架,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更是让整个西方世界瑟瑟发抖。

展开剩余91%

那时的苏联,被誉为钢铁洪流,军事工业产值占全球第一。

就连美国也只能采取战略防守的姿态。

苏联的经济总量也达到了美国的75%,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。

核武器储备甚至超过美国,拥有摧毁地球数十次的恐怖能力。

可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,却在1991年轰然倒塌。

更诡异的是,最后的致命一击,竟然来自内部。

叶利钦这个名字,从此与苏联解体紧紧绑定。

但问题来了,叶利钦当时已经掌控了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。

他完全有能力取代戈尔巴乔夫,成为苏联的新主人。

当苏联总统,管着十几个加盟共和国,手握庞大的军事力量,这多威风?

可他偏不,非要选择拆家分产,把这个超级大国彻底肢解。

这种选择,就像一个人主动放弃继承千万家产的机会,反而要把家产分给别人。

在常人看来,这简直是脑子进水的行为。

然而,当我们深入挖掘这段历史,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。

叶利钦的选择,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和深层的历史逻辑。

三十年思想变味记

要理解叶利钦的选择,必须回到30年前的那个关键节点。

1956年,赫鲁晓夫在苏共会议上做了那个秘密报告。

这份报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时代的苏联,震撼了整个苏联社会。

当时的叶利钦只有25岁,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。

这份报告像一颗思想炸弹,在他心中埋下了怀疑的种子。

从那时起,苏联就开始了全面西化的进程。

赫鲁晓夫推崇西方思想,认为苏联的一切都需要向西方学习。

这种思想在苏联高层中快速传播,成为一种时髦。

年轻的党员干部们开始质疑自己的制度,羡慕西方的生活方式。

叶利钦也不例外,他在这种氛围中长大成人。

电视里播放的美国生活片段,汽车、洋房、充足的商品,对比苏联的物资短缺。

这种对比在叶利钦心中越来越强烈。

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后来一针见血地指出:叶利钦的思想早就变质了。

这种变质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而是30年潜移默化的结果。

从赫鲁晓夫开始,苏联的许多领导人都否定自己的历史。

他们把斯大林妖魔化,把苏联的成就一笔勾销。

这种自我否定的思想,最终培养出了一批精神上的西方人。

叶利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他已经在思想上投靠了西方。

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,这种思想腐化达到了顶峰。

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,本质上就是全盘西化的翻版。

叶利钦不仅支持这种改革,还嫌步子迈得不够大。

他心里想的是:干脆彻底推倒重来,照搬美国模式。

这种思想的转变,为后来的解体选择埋下了伏笔。

理性算计还是情感冲动

有人说叶利钦是民族罪人,但这种评价过于简单化。

从理性角度分析,叶利钦的选择其实有着冷静的计算。

1991年的苏联,已经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。

各个加盟共和国都在闹独立,经济濒临崩溃。

如果叶利钦选择当苏联总统,他面临的将是无数难题。

首先,他必须阻止各共和国的分离运动。

这可能需要动用军队,甚至引发内战。

一旦开战,叶利钦就要承担分裂国家的历史骂名。

哪个政治家愿意背这样的黑锅?

其次,国际压力也异常巨大。

美国绝不会容忍一个统一强大的苏联继续存在。

西方国家会通过经济制裁、外交孤立等手段,让苏联寸步难行。

更关键的是,叶利钦已经得到了美国的暗示。

美方通过各种渠道画大饼:只要苏联解体,俄罗斯就能获得巨额援助。

叶利钦信了这个美丽的谎言。

在他的算盘里,解体后的俄罗斯能够甩掉包袱,轻装上阵。

不用再补贴那些贫穷的加盟共和国,专心发展自己。

还能得到西方的技术和资金支持,实现经济腾飞。

这种想法,在当时看来确实很诱人。

于是,1991年12月8日,叶利钦和乌克兰、白俄罗斯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了协议。

苏联正式宣告停止存在。

戈尔巴乔夫直到最后一刻才得知消息,只能无奈接受现实。

叶利钦成了俄罗斯的主人,以为自己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。

然而,历史很快就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。

美国承诺的援助成了空头支票,西方不仅不帮忙,还趁火打劫。

北约东扩,把导弹架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。

历史的教训与今天的启示

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,经历了十年浩劫。

叶利钦推行的休克疗法,让俄罗斯经济几乎崩溃。

物价飞涨,民众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。

原本能买一头牛的钱,后来连面包都买不起。

无数工人失业,街头到处是绝望的面孔。

更可怕的是,一批寡头趁机崛起。

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国有企业,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。

而普通民众却陷入了贫困的深渊。

这时的叶利钦才意识到,自己被彻底耍了。

美国从来就没有真心帮助俄罗斯的意图。

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分裂衰弱的俄罗斯。

久加诺夫曾经痛心地指出:叶利钦让俄罗斯丢失了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
从超级大国沦为三流国家,这就是拆家分产的代价。

叶利钦晚年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,但为时已晚。

1999年,他在新年致辞中宣布提前辞职,把烂摊子留给了普京。

普京上台后,用了20年时间才让俄罗斯重新站起来。

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。

它告诉我们,思想防线一旦失守,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轰然倒塌。

当一个国家的精英开始否定自己的历史,崇拜外国的一切时,危险就已经降临。

叶利钦的悲剧,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迷失。

在当今世界,大国博弈的核心已经从军事对抗转向思想较量。

谁能守住思想阵地,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这是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。

历史不会重演,但会押韵。

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,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,比什么都重要。

结语

叶利钦的选择,本质上是一个时代精英集体迷失的缩影,思想腐化比任何武器都更致命。

当今世界,大国博弈的核心已转向价值观较量,谁能守住思想阵地,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,面对复杂国际形势,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思想家园?

发布于:河南省